新闻资讯News and information

疫情当前,地理学可以做什么?——“地学战疫,爱国力行”地理科学学院主题教育线上云活动举行

2020-04-08

    历时两个小时的云端思想碰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华书院、孟宪承书院的近500位同学在线参与,响应学校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号召,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讨论 “疫情当前,地理学可以做什么?”这样一个话题。会议由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委副书记王非(挂职)、院团委书记王纯、辅导员孙斐然、院研究生会主席杨崝源主持。

会议主持人

院长、书记共话“地理人的责任与使命”

    刘敏教授从“如何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疫情”和“地理学能为疫情做什么”两个方面和同学们展开交流。刘敏提到,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要求地理人应当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应该从地理学最基本的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面对这次疫情,身为“地理人”需要考虑地理学如何与疾病的方方面面相结合,从地理学视角了解疾病,处理好人地关系。针对疾病的监测与防疫,可以从地理大数据角度,通过时间传播轨迹和空间分布研究疾病的发生、传播与发展,还可以在疾病管理与决策的方面,从时间、空间、定性、定量等学术角度对这次疫情进行研究。最后,刘敏院长提醒同学们一定要遵循国家和学校的规定,在家做好安全防护。

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致辞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感谢全院师生在疫情面前,齐心协力为抗击疫情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段玉山提到,此次疫情学院GIS专业同学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投身实践,为疫情做贡献。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国家也在重点防控输入性病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格局之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疫情的大流行还是对我们国家有很多的挑战。”段玉山希望,全院师生要从全球视野角度来看待疫情,继续克服种种困难,配合学校相关要求和规定,从地理学角度为疫情防治做出贡献。
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致辞

教师代表共议“疫情当前,地理学专业之用”

自然地理学 周立旻 教授
《全球变化与高致病性病毒的传播》

    

    预防与预测21世纪的大规模流行病须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地理学科有着先天优势。周立旻教授在主讲“全球变化与高致病性病毒的传播”时,向同学们介绍了“渭河盆地汉坦病毒传播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鸟类迁徙与流感病毒(H5N1)传播”两个研究案例,强调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特别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对全球各类高致病传染疫情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本次疫情前期气候环境情况、以及目前正在抓紧进行的本次疫情中气候作用的研究情况。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激励同学们在科研中为国家服务。


周立旻教授发言

人文地理学 叶超 教授
《人文地理学与疫情的社会治理》

    疾病本身不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但是疾病流行与空间、地方有天然的联系,而后者是(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和特长。叶超教授在主题为“人文地理学与疫情的社会传播”的演讲中,分别从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四种尺度展示了地方、空间与疾病的联系。他表示人文地理学与疫情研究主题可以涵盖模拟与监测、历史、人与动物、地域歧视等问题。人文地理学研究传染病问题的主要思路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即通过数学、统计与GIS等方法,分析疫情的时空分布和传播轨迹,以及通过文本与质性研究,分析和反思情感、道德与地方的关系。面对这样的联系,人类文明的未来将是多重交叉的十字路口,从来不只是二选一的选项,总是相互交织,每一位同学都需要意识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叶超教授发言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唐曦 副教授
《地图新印象:从疫情地图应用说开去》

    唐曦副教授着重介绍地图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力量。这次疫情成为国内公众传播中地图介入效力跃升的里程碑事件,反映了疾病与健康领域面向公众的地图应用的跨越性发展。地图实现了从传统的定性表达、静态呈现、单一方式、固定尺度、要素为主、位置服务等,向定量分析、动态交互、多样手段、综合尺度、用户为主、决策支持等特点为主要内涵和形式的巨大转变。与此同时,唐曦老师也提醒同学们,在数据驱动的科学表达之外,能有意识关注可能存在的其他地图表达问题。诸如,偏见制图、心象制图、情感制图中,有关观念、价值观与心理情绪等深层次问题,以及地图表示法的规范性、可用性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响应等考量。数据人文主义,要求地理工作者制作有温度而力量的地图,肩负起地理人“专业”角色与责任。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姚申君 副教授 
《挑战COVID-19: 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

    姚申君副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理信息科学在COVID-19抗疫战中的应用。在抗疫过程中,无人机进行消杀、监控、喊话、运送物资,可以减少人力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有助于扩大防疫的空间范围、提高防疫效果;借助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精准测量以满足建设雷神山和火神山对测量又快又好的要求,也可以帮助管理部门进行车辆监控实现物资快速运送;利用热红外或夜间灯光遥感能够对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工矿企业复工和农作物的春耕种植进行监测和系统分析;数据管理、查询和可视化是GIS的基本功能,这样的功能在这次疫情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病例空间轨迹的比对是病毒朔源、传播链重建的重要技术性工作。病例活动轨迹与群众轨迹比对,是划定潜在感染人群的重要科学依据。这些都与GIS紧密相连。最后,姚老师提醒同学们:“数据、技术、模型都是冰冷的,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温度。”她希望同学们能够怀揣这样的心,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姚申君副教授发言

“助力战疫 地理学子在行动”

    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委的领导下,党员教师指导53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历时20天研发了“华师疫控”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旨在疫情期间把握全校学生返校前、返校途中以及返校后的时空移动轨迹以及身体状况等信息,对其所在地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同时发现与病患接触的潜在传播者,为校园安全防疫提供支持。

    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赵一同学作为组长,主要从团队合作的角度分享了对于助力疫情防控的感受。赵一提到,“开发小程序是我们地学人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全院学生党员的积极参与是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的回应和践行。”在团队合作中,成员们都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了任务,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作为地科学子的担当。


赵一同学分享感悟

    2016级GIS专业本科生党员王宁诚是华师疫测小程序开发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从一名本科生党员的视角,分享自己在参与过程中,对所在学科的一些新的理解与感悟。他提到在参与小程序开发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地理思维带给自己作为“地学人”的归属感,也表示希望能够鼓励同学们对于自己热爱的事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王宁诚同学分享感悟

“地学战疫,爱国力行”问与答

活动最后,同学们踊跃提出了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互动:



Q:请问对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看法?

周立旻: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实验结论,只有在气溶胶浓度极高情况下,才有可能作为新冠病毒的传播介质。

Q:请问除了利用候鸟迁移来研究气候变化与病毒传播之间的关系,还有哪些途径可以研究?

周立旻:大家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我所讲的第一个案例,关于这部分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首先提取对病毒宿主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将这些环境要素的变化和空间分布上格局的变化叠合上去,得到对这样空间格局的追踪,探究之间的关系。

Q:请问中西方疫情治理情况差距很大,中国及早得到了控制而西方国家目前形势仍然严峻。这是不是制度与文化的差异造成?

叶超: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目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国内基本控制住了,但现在面临着国外输入的压力。虽然目前的形势还未明朗,但肯定的一点是,国家之间的治理模式、制度、文化肯定是有差异的。我们往往把西方当成一个整体,但西方内部的治理手段和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其中的制度和文化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尺度的概念,大尺度比较容易忽略细节,目前病毒如此危险是因为目前的世界是一个超级流动下的世界,但这次病毒恰恰需要用隔离的方式来阻断,但生产和生活都必不可少存在流动,面对这样的矛盾,就不仅仅是制度和政策不同所能够解释的。我建议我们需要更具体地分析某一制度和文化下的疫情防控手段,不建议只停留在一个大层面上,应该深入到一个具体的尺度方面,例如社区、或某个地点。

Q:老师您好!听了您刚才的演讲,我想问您GIS在大数据应用广泛,它在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挑战么?

姚申君:以公共卫生为例,它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学科,要建立一个大型稳定又可靠的决策系统,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除了体量大,还有多源、异构的重要特点,数据如何自动关联和汇聚、各种异构数据之间如何自适应转换、多源数据如何进行标准化仓储,都需要我们进行好好研究,也是目前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

“地学战疫,爱国力行”主题教育活动大家共参与

冯丹(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光华书院本科生):“地学战疫,爱国力行”的地科院主题教育活动,让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地学人的人文关怀,所有的研究都在为生命作奉献;不管是病毒的传播模拟、疫情信息的地图可视化以及3S和大数据在疫情中的应用,也能看到以往在地理学科的应用更多出现在公众视野,被人们所赞美。另外,老师们视频连线作讲座,让我们更加憧憬返校后与老师同学们相会,期待那一天一定不会太远!
李念(2019级地理师范专业、孟宪承书院本科生):学院很贴心地把活动安排在周日,跟老师们在云端重逢,老师们的课件干货满满,一定抽出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和备课。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们在分析过自然人文地图gis等专业知识能为抗疫做出哪些贡献之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文关怀、人的情感、人与地的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地理科学的特点,它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拥有很多专业技术,但这些技术无一不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既有理性的逻辑,又有暖心的情怀。后来“华师疫控”主创分享到“遇事别怕自己能不能学会”,他豁然开朗的经历很鼓舞我,想想现在数理计算机“三座大山”压在心里,又听了唐老师分享在群里的《地理处处问》,不禁叹一声“太真实了”。在网络教学这样特殊的教育实践里,老师同学们花费心思,借生活中的地理引导我们学以致用,这样的身体力行对我来说比纸上谈兵有力量得多。希望自己能顺利渡过本科学习,让更多祖国的花朵感受到地理之美。
林书亭(2019级硕士研究生):通过线上直播见到学院可爱的老师们,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干货满满,老师们从自然、人文、地图学、GIS等各个领域全面介绍了疫情当前地理学的专业之用,为我们开拓思路,指引方向。作为“华师疫控”小程序的参与者,聆听了主创成员的心路历程,更感受到他们所付出的加倍的努力和艰辛。地理学对于疫情分析和社会治理所展现的强大力量,令我倍感骄傲。
李娇(2018级硕士研究生):观看完各位老师、各位学生的演讲内容,自己收获颇多。第一,面对诸如全球变化、环境污染、新冠疫情等,要善于发挥地理技术功能,运用地理学思维、地图可视化的方法去展现事件的态势,分析原因与发展机制;第二,如刘敏老师所讲,作为一个地理人,更应该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第三,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有敢于探索的学习能力,用地理思维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赵蕴宁(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光华书院本科生) :从多样化的疫情地图到地理大数据的应用,从气候变化与流行病传播间的联系到疫情期间涌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经过此次主题教育,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地理学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未来的方向选择上也获得了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地理学子,我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运用专业所学,努力肩负起社会责任,为身边的人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左欣(2019级师范班、孟宪承书院本科生):2020年3月29日的下午,华师大地理科学学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线上会议。华师大地科院的“大咖”们纷纷就自己专业研究领域的内容向地科院的同学们介绍了地理这门学科在本次疫情中起到的作用。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莫过于唐曦老师介绍的地图学在本次疫情中的应用,我本认为疫情的实时地图不就是我们手机上所显示的那种地图嘛。但实际上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提升,针对于不同用户需求的地图实则层出不穷。在唐老师的举例中,我看到了复工期间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地图,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政府知道各个地区的复工复产的情况。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唐曦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人文与地理结合的宣传图,其展现了一幅抗议一线工作者离开武汉的背影正是武汉的地图的样式,地图的两旁写满了武汉人民感谢的话语。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地理作为一门理科它并不是冰冷的数学、物理或是绘图学的交叉,它实则是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而服务于人类的。虽然作为大一的我,还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像学姐学长一样开发一款疫情地图app或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我真心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勤奋思考,能够最终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所用,成为一名真正有助于社会的地理人。
田皓文(2019级硕士研究生):通过这次的教育活动,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学科的意义,更系统地了解了地理学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学院的同学们积极地结合专业尽自己所能为防疫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我也很荣幸地参与到了其中。我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更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做好分内之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的一份力!
周瑞(2018级硕士研究生):“地学战疫,爱国力行”主题活动中,老师们对这次疫情进行了深入分析,谈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点。让我感触最深的时候刘院长谈到的地理人应该深入思考的人地关系问题,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想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唐曦老师讲我们不应该简单的看到一副地图,作为地理人更应该看到地图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才能做出一副有温度的地图,是我们地理人更高的追求。疫情会过去,它留给地理人的思考会慢慢加深。
杨言(2017级硕士研究生):非常感谢学院老师和同学带给我们“地学战疫,爱国力行”这一堂特殊的课程。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疫情就像是一场大考,需要各学科共同来完成答卷,我们地学人在这场考试中充分发挥了本专业优势,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还是GIS,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正如各位老师都提到的,疫情面前地理学大有可为,这将鼓舞我们继续探索地理学更大的作用,为人类谋福祉。最后,期待再次站在河口楼眺望学校的美景~
赵丹丹(2017级硕士研究生):观看完本次学院线上“地学战疫,爱国力行”——地理科学学院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直播后,觉得自己感触颇深。作为地理新青年在疫情当下,我们应该要主动承担使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坚定人类运用共同体,用全球视野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听完几位老师的讲解后,受益良多,疫情下关于地理学的思考实际可以从全球变化、人文社会治理、地图制图和GIS应用等方方面面。自己作为即将要走向教室岗位的地理人也可以收集相关材料,尝试编写一些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地理学习资料。
范梦甜(2019级博士研究生):听完今天的直播课,我受益匪浅。疾病本身不是地理学研究的主流,但疾病流行与空间、地方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可通过数学、统计与GIS方法,分析疫情的时空分布和传播轨迹,尽自己所能,为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疫情期间,学习科研不能停,我们要认真做好该做的事,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艾昕(2019级博士研究生):“地学战疫,爱国力行”直播课程为身居祖国各地的我们上了基于地理视角的战疫关键一课。周立旻、叶超、唐曦、姚申君等老师们分别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不同研究视角和方向出发,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进程就“面对疫情,我们可以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进行解读和分享,赵一和王宁诚两位同学分享参与“华师疫控”小程序开发背后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叶超老师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谈及人文地理学与疫情的社会治理,提出除了关注疫情的防治,人文关怀和情感归属应成为现阶段战疫进程的关键步骤。疫情虽然阻隔了相聚,但是没有阻隔大家作为地理学人为战疫积极行动的信心,希望春暖花开,早日重聚华师。
丁艳(2018级博士研究生):今天听了学院举办“地学战疫,爱国力行”线上主题教育活动,颇有收获。之前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医护人员,想要为这次疫情贡献自己力量却也无能为力,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改变了我的看法。我所学的学科是地理,地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周立旻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气候变化与病毒的传播;叶超老师介绍了人文地理学与疫情的研究;唐曦老师分析了地图在此疫情中的应用,姚申君老师向我们分享了GIS在疫情中的重要作用。这次讲座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深知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在祖国需要我们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出贡献。
吴楠(2018级博士研究生):本次会议在刘敏院长的带领下,各位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地理的应用潜力,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以及在本次疫情中的应用,我们地学人可以做的出的相应的贡献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作为一个地理人,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现在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相结合,并在赵一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参与建立华师疫控小程序,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监控优势,感觉到很荣幸,对于地理学科的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自己的目前专业的潜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卓伟(2017级博士研究生):今天参加了学院举行的“地学战疫,爱国力行”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听取了段玉山老师、王非老师、王纯老师、周立旻老师、叶超老师、唐曦老师、姚申君几位老师、赵一等几位同学的精彩演讲,几位老师将地理信息知识和疫情的空间分布及疫情的预测相结合,干货满满,充分发挥地理学专业知识理论的优势,通过听取这次报告,收获颇丰,不仅对疫情有了更加准确的分析,而且对地理学知识的利用和拓展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杨成术(2016级博士研究生):今天非常高兴可以见到久违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让我有了一种回到学校的感觉,十分亲切。院长、书记和几位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关于疫情的思考,无论是地学思维、人文关怀、全球变化或者GIS应用都让我对地理学如何应用于这场“战疫”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芳信东来,山河无恙,期待返回樱桃河畔的那天!
虞思逸(2016级博士研究生):在即将毕业忙碌着论文的日子里,还能体会一把“云课堂”感觉魂穿到十年前在二教和实验C楼上专业课的日子。见到阔别已久的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倍感亲切。非常感谢各学科老师们结合疫情从专业角度进行的讲解与分享,有着GIS角度数字的冷静、地图学设计的创意以及人文地理的温情与思考。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以自己专业为豪的地理人,也在未来科研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愿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可以重逢于华师相聚于地科院。

疫情当前地理学可以做什么?你们有答案了吗?赶紧行动吧!

© 2017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箱:gis@geo.ecnu.edu.cn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资环楼322室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3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