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and information

2018年校庆学术报告暨博士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18-10-22

    2018年10月10日13:30,地理科学学院2018年校庆学术报告暨博士生学术沙龙活动在资环楼354会议室顺利举行。我院三名紫江学者韩平、高红凯、方文政以及博士生孙凤云分别就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沙龙由我院韦桃源老师主持,国家优青杨毅教授,紫江青年学者吴电明老师等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韩平研究员做了题为“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过程”的学术报告。对不同生态位中Anammox bacteria(厌氧铵氧化菌)的鉴定以及分子检测手段研究,找到第一株全程氨氧化纯培养菌-硝化螺旋菌(The First Comammox Isolate - Nitrospirainopinata),证实硝化过程可以由单一微生物催化。近年来随着氮肥利用率低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深入理解氮循环相关微生物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氮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高红凯研究员做了题为“从生态水文视角解决无资料区水文预报(PUB)问题”的学术报告。利用MCT频率分析方法计算出度过不同重现期的干旱所需要的SR,同时用模型率验证,得出气候决定流域尺度根系区储水能力。详细介绍HSC水文模型,同时与HSC-MCT、HBV和TOPMODEL对比。生态水文的视角为解决PUB问题提供了较新思路,得出降雨径流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生态系统对降雨反应和自适应的结果。



    方文政研究员做了题为“亚洲和北极碳气溶胶的源及大气的演变过程”的学术报告。在Δ14C,δ13C和MCMC模拟的雾霾分散过程中,探索黑碳(BC),水溶性和水不溶性有机碳(WSOC和WIOC)的来源和大气过程,通过同位素标记在北极地区BC的来源和强度。研究表明,区域性季节性减缓策略对于有效减少气溶胶污染至关重要。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孙凤云博士做了题为“长江流域至本世纪末的干旱灾难预测”的学术报告。对长江流域21世纪后80年的干旱状况进行了全面的预测和评估。预测评估涵盖了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三个方面。降水量、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用来描述这三种干旱类型。基于这三种干旱描述符计算了SPI、SRI和SSI三种干旱指数。探讨的干旱特性包括干旱强度、严重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四个方面。



    除了精彩纷呈的报告内容外,现场更不乏热烈的交流,每场学术报告后都有嘉宾点评及学生提问,报告人对问题和建议逐一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场师生各抒己见、讨论热切,在提问和交流中汲取知识、开阔思路。本次学术沙龙为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和展示平台,同学们受益颇多。





© 2017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箱:gis@geo.ecnu.edu.cn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资环楼322室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3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