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The latest announcement

开讲了!“环境·地理”大讲堂第一讲——《生活源排放及室内PM2.5污染》

2020-04-20

    为进一步推动环境与地理交叉学科相关重大前沿问题的探讨与突破,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协办的“环境·地理”大讲堂开讲。

    2020年4月16日晚7时,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协办的“环境·地理”大讲堂第一讲拉开帷幕,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陶澍,以云讲座的形式带来题为《生活源排放及室内PM2.5污染》的讲座。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地理专业委会主任、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主持。
    陶澍院士开宗明义,人类的健康受到危害是有数据支撑的。“10多年前开始,我们就有这个研究思路,从空气污染的排放清单做起,这是个非常艰苦的工作,我们做了七八年时间才接近完成。到了后期,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室内呼吸暴露的重要性。之前做的大气传输模型只能探测到室外的,直到现在,全球的室内空气模型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他说。
    陶澍院士坦言,室外的大气传输模型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要建立室内PM2.5的模拟模型则是比较难的事。很难想象,在一个2000万人口、800万户家庭的大都市里,要一家一家去做室内模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种针对独家独户的空气污染过程模型,在区域研究里是用不上的,所以,必须寻求一条新的途径,去建立一个区域的统计模型。目前我国的这项研究已经有了突破。
    陶澍院士透露,亲身参与了我国室内空气测定标准的修订。“目前国际上对室内空气标准的测定,是定位在1米到1.5米的高度之间,这是非常合理的,我试图推动我国的标准里面也要规定科学的测定方式。成年人的高度通常是1.6米、1.7米,高一点的人是1.8米,嘴巴的高度大体是在1米到1.5米这个位置,可以作为监测的标准。”陶教授又表示,如果室内空气是均匀的,那么,这个点的监测结果都是对的,可问题是,人们有很长的时间是坐着的、躺着的,小孩子的个子也要矮许多。因此,统一以1米到1.5米的高度来监测室内空气,又显得不太合理。以厨房为例,PM2.5的值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灶台的高度大概在60厘米左右,但热空气是往上走的,灶具排放的污染会被上行的气流带到天花板上,由此测得厨房里1米至2.2米左右是PM2.5浓度非常高的区间。所以,人们更要关注的是室内空气的垂直分布。
    刘敏教授表示,陶澍院士在污染物来源,环境过程、室内外空气污染及健康危害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重大的成果,在推进我国大气排放清单方面做了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陶院士提到的室内与室外,宏观和微观,将环境地理问题与不同的资源交叉融合,展示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相信对大家的研究工作会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环境·地理”大讲堂第二讲会在4月30日如期举行,期待大家的再次相遇。
    据悉,该讲堂云集环境与地理领域顶尖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吴丰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宫,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利中等专家做客该讲堂。

© 2017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箱:gis@geo.ecnu.edu.cn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资环楼322室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3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