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晚,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协办的“环境·地理”大讲堂线上如约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研究员作了以“时空大数据与疫情空间溯源”为主题的报告,讲座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委会副主任梁涛研究员主持。
周成虎院士主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阐述时空大数据与疫情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并介绍了疫情地图相关知识。
首先,周成虎院士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中提出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 为指导思想,他着眼于全球疫情现状,提出要从地理的角度,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做出疫情防控有助益的研究。
着眼微观,基于时空大数据,周成虎院士以“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病毒恶性传播事件为例,演示病例个体运动轨迹与传染病空间的关系,说明了病毒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活性以及其通过飞沫传播所造成的传播关系的复杂性。他指出,要从地理的角度通过人的空间关系找出传染病的空间溯源关系,即通过病例空间分布和用户移动轨迹定位潜在感染者,从而助力疫情防控,进而实现行为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和流行病学的有效结合。
接着,周成虎院士从中观层面,以“人”为中心探究疫情的传播。周院士以武汉封城效果评估和温州三级有效控制体系为例,他表示,武汉封城使得其他城市首次出现病例时间平均推迟了2.9天。他指出,疫情爆发时期,及时适当的隔离封城是效果显著,有助于全球疫情防控。同时,他以非洲疟疾和美国流感两个传染病的肆虐为例,强调了大数据在大规模人群流动与疫情时空传播的耦合分析中的作用。
然后,周成虎院士从宏观层面阐释了病毒参与的地球化学循环。他指出,在宏观条件下,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预测、环境传播和病毒时空模式对于疫情防控意义非凡。基于此,人们才能够好地了解复杂经济与社会系统对于重大疫情的复杂响应关系,并且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最后,周成虎院士展示了数据驱动下,疫情地图的设计与制图模板,展示了多尺度、多专题、多指标的疫情专题地图以及多维动态的时空图谱表达,同时也介绍了由他本人担任总策划的“疫情图说”团队。
周院士总结中指出,环境与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研究领域,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疫情扩散态势与对策推演的机制,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地理学的发展,就是要充分运用时空大数据构建新型模型,结合环境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让大数据在地理学中得到充分应用。